首頁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靖難之役

字體:16+-

▲明成祖朱棣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駕崩,皇太孫即位,是為建文帝,史稱明惠帝,以明年為建文元年。燕王棣赴京奔父喪,但行至淮安,便接到朝廷關於“諸王臨國中,毋到京師會葬”的“遺詔”。棣甚惱火,想必是建文寵臣齊泰、黃子澄等改了詔書,但實情不明,隻好暫時返回。

七月初五日,燕王正式誓師,援引《祖訓》中“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條文,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靖難。取消了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設置官屬,任張玉、朱能、丘福為都指揮僉事。第二天,留郭資輔世子守北平,親率大軍抵達通州,指揮房勝不戰而降。用張玉計,攻下了薊州、遵化,解除後患,然後又向南推進。一場以奪皇位為實質的武裝鬥爭開始了。十六日,燕王認為“居庸險隘,北平之咽喉,我得此,可無北顧憂”。於是揮軍攻占居庸,轉攻懷來,開平、龍門、上穀、雲中守將望風歸降。燕王又攻克了永平、克灤河,直趨南下。由於北平多年一直為基地,因此附近州縣衛所,一呼百應,士氣旺盛,並有韃靼兵馬為後盾,南方宮中太監為內應,朱棣不僅兵精糧足,而且對建文集團內動靜虛實了如指掌,加之指揮得當,又有姚廣孝等能者相助,出謀劃策,因此在鬥爭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建文集團相反,雖位居正統,兵眾糧足,但因建文帝生性怯懦迂腐,缺乏魄力,處事優柔寡斷,易信讒言。因此先後任用耿炳文、李景隆分鎮真定、河間。結果,耿先大敗於真定,困守孤城;李代耿後,雖乘燕軍攻大寧之機而圍攻北平,但在北平軍民合擊下又大敗,逃回德州。建文無奈,答應罷免齊泰、黃子澄的兵權(實則仍典兵如故),以求罷兵。燕王知詐,不聽,繼續進攻德州。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燕王連續攻下德州、濟南,景隆隻身走。惟鐵鉉、盛庸代景隆堅守濟南,燕軍久攻不下,隻好暫回北平。由於守城有功,鐵鉉升為兵部尚書,盛庸升曆城侯。九月,盛庸受命北伐,以副將軍吳傑進攻定州、都督徐凱屯駐在滄州,自己固守濟南,以逸待勞;而燕王則佯攻遼東,暗渡直沽直搗滄州,破城捉凱,大獲全勝。但在東昌大戰中,勇將張玉戰死,燕王也因有建文詔戒,敵將“莫敢加刃”,幾次化險為夷。在這次戰役中,幸運的是有朱高煦援救,方轉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