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明王朝的滅亡

字體:16+-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張獻忠在穀城重新起兵,李自成也在商洛山中打出“闖”字大旗,重又活躍在陝、鄂、川邊境。

第二年,李自成趁明朝的主力部隊被張獻忠拖在四川的有利時機,揮師打進河南。這時,河南正鬧著特大的蝗災、旱災,老百姓餓死的不計其數。起義軍的到來,使饑民如魚得水,從者如流,隊伍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隨著鬥爭形勢的高漲和地主階級內部矛盾的加劇,一些失意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也懷著不同的目的參加到起義軍隊伍中來,如舉人牛金星和李岩兄弟倆都在這時候加入起義軍。牛金星後來的叛變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混進農民起義隊伍謀私利的野心家;而李岩,則對起義軍的勝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李岩,河南杞縣人,本名李信,是個舉人。麵對嚴重的饑荒,他恐怕發生“不測”,作了一首《勸賑歌》,“奉勸富家同賑濟”,並帶頭捐了200石糧食賑荒,幻想用“放糧濟貧”的方法來緩和階級矛盾,避免饑民暴動的發生。但是,貪鄙吝嗇、目光短淺的豪紳不但聽不進勸告,甚至勾結官府,誣告李岩“收買人心”,“圖謀不軌”,把他逮捕辦罪。幸虧城裏饑民劫獄,李岩才被解救出來。殘酷的鬥爭把李岩推向農民起義軍一邊,出獄後,他率領饑民,投奔李自成,被逼上了梁山。

李岩對起義軍的最大建樹就是幫助李自成建立鬥爭綱領。他針對當時土地高度集中和賦稅苛重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均田免糧”的綱領。這一綱領觸及了封建經濟基礎的最根本問題——土地製度,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第一次用口號形式明確提出土地問題。它反映了遭受殘酷剝削的農民的經濟要求,對於動員農民參加起義起了極大的號召力。李岩還把這一綱領編成通俗易懂的歌謠,讓起義軍戰士到處宣傳。歌謠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