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出身於元、成兩帝之際望族,在官僚、外戚之中地位顯赫。王莽本人謙恭儉約,禮賢下士,有“當世名士”之譽。平帝以九歲繼位,王莽以大司馬領尚書事輔政。王莽大權在握,立即把專橫一時的外戚董賢鏟除,把董賢和外戚丁氏、傅氏的親屬都免官爵,徙遠方,改善了當時的政治狀況。王莽還重視荒政,為救濟災民曾一次捐獻錢百萬,田30頃。在他的帶動下,有官僚、富豪230餘人捐獻田宅,用以救災。他又廢呼池苑(今甘肅華亭)為安民縣,以安置災民。災民可分得田宅、器具、耕牛、穀種、糧食等。他還擴大太學,廣招太學生,網羅學有專長的士人有數千之多,安置在長安,給予優待。對漢宗室和功臣的後裔以及年老致仕(退休)的高官,都給予照顧。於是他在掌權不久,就得到多數貴族、官僚、地主和儒生們的愛戴,希望他能有一番作為,以穩定社會秩序,保住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廣大勞動人民希望社會安定,能夠生活下去,對他也產生過一些幻想。
王莽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比較重視,是貴族、官僚集團中的一個比較有見識的人物,也有改善社會、政治狀況的要求。但他又有強烈的樹立自己的權威的要求。這雖有為了改革需要的一麵,但其不擇手段的做法,也暴露了他個人的野心。他輔政之後,以周公輔成王的故事比附自己。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他稱“安漢公”。四年,稱“宰衡”。五年(公元5年),毒殺平帝,另立一個兩歲小兒劉嬰為帝,號“孺子”,史稱孺子嬰;自為“假皇帝”,實際和真皇帝一樣。過了三年,他又廢掉孺子嬰,正式當了皇帝,改國號“新”,改元“始建國”。
王莽改製是地主階級在嚴重危機下的一次自救運動,企圖通過改製,強迫大地主、大商人放棄一部分利益,限製土地兼並和農民奴隸化的繼續發展,使封建經濟得到適當調整,緩和當時已經激化的階級矛盾,以鞏固新莽政權。但由於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頑強反抗,而王莽又未能堅持到底,中途放棄改革,再加上王莽用人不當,吏治腐敗,貪官汙吏利用改革“侵漁百姓”,以致“農商失業,食貨俱廢”,造成社會經濟更大混亂,人民生活更加悲慘。隨著王莽改製的破產,一場醞釀已久的農民大起義終於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