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統漢時期,開疆拓土,尤為史家所稱道。漢朝建立以後,一直受著北方強大的匈奴族的威脅。武帝以前各代皇帝均采取“和親”政策。武帝時由於國力空前強盛,反擊匈奴條件成熟了,遂於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對匈奴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元光二年(前133年),漢與匈奴關係破裂,匈奴頻頻大舉進攻漢朝北方邊郡,漢軍也屢屢發動反擊,其中影響較大、帶有決定性的是漢朝將軍衛青、霍去病領兵攻擊匈奴的三次戰役。
第一次是在元朔二年(前127年)春,匈奴軍隊襲擾上穀、漁陽,殺掠吏民數千人。當時匈奴右賢王及白羊王、樓煩王占據河南地(即陰山、河套地區),並以此作為襲擾關中的出發基地,對漢京師長安構成很大的威脅。武帝不受匈奴軍隊襲擾上穀、漁陽的牽製,決定收複河南地,以徹底解除匈奴威脅長安的隱患。於是采取胡騎東進、漢軍西擊的作戰方針,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兵出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旗),沿黃河北岸西進,用避實擊虛的戰略,迂回到隴西,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隊進行大包圍,發動突然襲擊,殲敵數千人,獲牛羊百餘萬頭,匈奴白羊王領殘部逃走,西漢完全收複了秦末以來被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武帝采納了謀臣主父偃的建議,在當地設置了朔方郡(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北)和五原郡(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又派蘇建督率十餘萬人興建了朔方城,重修秦代所築的舊長城,從內地移民10萬在朔方定居,充實邊防力量,建立了反擊匈奴的前沿基地,消除了首都長安所受的威脅。漢得河南地後,匈奴貴族不甘心失敗,連年入侵上穀、代郡、雁門、定襄、雲中、上郡、朔方,企圖奪回失地。漢軍在衛青指揮下數度出擊,在漠南多次戰敗匈奴,確保了朔方地區的鞏固,使匈奴主力退往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