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光是光武時代的山林逸士,範仲淹是北宋時的名相。一個是率情順天,不願受功名拘束的人;一個是悲天憫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但是當範仲淹做嚴州(今浙江桐廬)太守時,仰望嚴光的清高,雖然相隔幾近千年,仍為嚴光建造祠堂,尋訪其後代,使無廢奉祀。範仲淹這樣做,目的在表彰中國固有的尊崇人人各遂其誌的傳統美德。人各有誌,以帝皇的權威,亦不能相強。範仲淹在所撰《嚴先生祠堂記》中寫道:
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範仲淹所說的“名教”一詞,以現代語來說,就是“社會價值標準”。中國自古以來,社會上就珍視個人人格的尊嚴,把人當人看,而不當工具看,雖崇高如帝王亦不能加以漠視。
光武稱帝 隱身不見
嚴光字子陵,會稽餘姚人,本是光武帝少年時在長安求學時代的同窗好友。光武28歲起事,31歲稱帝,而與嚴光卻突然失去聯絡。後來光武思念他的賢德,到處畫了圖像訪求他的蹤跡。山東方麵傳報有一個反披了羊襖垂釣山澤的人,光武料想是嚴光,馬上備了車馬,很隆重地遣使者迎聘。先後三次,嚴光才勉強地來到洛陽,住在迎賓館裏。朝廷給他供設舒適的床褥,禦廚朝夕供膳,優禮有加。那時的大司徒(行政院長)侯霸與嚴光素有交情,知道嚴光到了洛陽,本擬立即訪晤,因公務正忙,隻好先向嚴光傳書道歉,使者還說司徒辦完公務,傍晚一定親來拜候。嚴光默然不語,把空白書劄一件投入使者手中,口中授言:
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
君房是侯霸的字,這裏的“要領絕”,應作身首斷絕解。意思是做臣下的如果隻知向君王講好聽的話,希意順旨不作規諫,那就該斬首。侯霸得書,馬上封奏光武,光武看了笑說:“狂徒故態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