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漢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黃巾起義

字體:16+-

東漢後期的階級鬥爭

和帝、安帝以後,東漢統治集團腐朽,豪強勢力擴張,輪流當政的宦官外戚競相壓榨農民,農民境況日益惡劣。長期戰爭加重了農民的苦難。水旱蟲蝗風雹和疫病連年不斷,地震有時成為一種嚴重災害。沉重的賦役和疫病、饑饉嚴重地破壞了農村經濟,逼使農民到處流亡。東漢王朝屢頒詔令,用賜爵的辦法鼓勵流民向郡縣著籍,但這不過是畫餅充饑,對流民毫無作用。流民數量越來越多,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竟達數十萬戶。地方官吏為了考績的需要,常常隱瞞災情,虛報戶口和墾田數字,這又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賦稅負擔,促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異鄉。

靈帝時,宦官支配朝政,政治腐敗達於極點。光和元年(178年),靈帝開西邸公開賣官,2000石官2000萬,400石官400萬,縣令長按縣土豐瘠各有定價,富者先入錢,貧者到官後加倍繳納。靈帝又私賣公卿等官,公千萬,卿500萬。州郡地方也多是豺狼當道。

流亡的農民到處暴動。早在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就有張伯路領導流民幾千人,活動於沿海九郡。順帝陽嘉元年(132年),章河領導流民在揚州六郡暴動,縱橫49縣。漢安元年(142年),廣陵人張嬰領導流民,在徐、揚一帶舉行暴動,時起時伏,前後達十餘年之久。桓帝、靈帝時,從幽燕到嶺南,從涼州到東海,到處都有流民暴動發生,關東和濱海地區最為突出。流民暴動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幾百人、幾千人擴展到幾萬人、十幾萬人。一些流民隊伍,還與羌人、蠻人反對東漢王朝的鬥爭相呼應。從安帝到靈帝的八十餘年中,見於記載的農民暴動,大小合計將近百次,至於散在各處的所謂“春饑草竊之寇”“窮厄寒凍之寇”,活動於大田莊的周圍,更是不可勝數。那時,農民中流傳著一首豪邁的歌謠:“小民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這首歌謠,生動地表現了農民前赴後繼地進行鬥爭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