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漢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光武中興

字體:16+-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以“中興”漢家相標榜。在他即位之初,就廢除了王莽製定的一切製度和政策,基本上恢複了西漢時期的製度和政策。

由於戰亂,社會經濟凋敝,社會動**不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秀為了較快地穩定社會秩序,以鞏固統治,於是和劉邦初建西漢時一樣,也以“黃老無為”作為他的政治指導思想。

“雖置三公,事歸台閣”

劉秀削弱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台的權力,東漢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職是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稱的,管民政,權力比丞相小得多。司空是由禦史大夫改稱的,不再管監察,而是改管重大水土工程。太尉管軍事。太尉一職應改稱司馬,因劉秀曾任劉玄的“行大司馬事”,為避諱而未改。三公的職位雖高,徒有虛名,並無實權。權力集中於尚書台,尚書台則直接聽命於皇帝。尚書台下分六曹,每曹有尚書一人,秩600石。

每曹置侍郎6人,稱尚書侍郎或尚書郎,秩400石;置令史3人,稱尚書令史,秩200石,各有職掌。這是一個組織完善的、具體而微的中央政府,尚書令的權力在日益加強。章帝以後,已有“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執重,責之所歸”之說。至此時,尚書台已是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關。三公、九卿隻受成事。

“退功臣,進文吏”

東漢初年,功臣眾多,封侯者百餘人,其中功績較大,在明帝時得以圖像於雲台的共28人。列侯封地大者四縣,超過漢高祖對功臣侯的封賞。但是在政治上,光武帝則一反漢高祖以功臣任丞相執政的辦法,不給功臣實權實職,剝奪他們的兵權。功臣除了任邊將的以外,多在京城以列侯奉朝請,隻有鄧禹、李通、賈複等少數人,得與公卿參議大政。鑒於王莽代漢,光武帝不讓外戚幹預政事,不給他們尊貴地位。馬援功勳雖大,但以身為外戚,甚至不得列入雲台28將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