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的社會動**、政治分裂為中國最早的知識階層——士的興起創造了條件。士人從貴族跌落為庶民,反而得到了思想意識自由發展的廣大空間,他們以辦“私學”的形式紛紛創立學派,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大發展。
在西周宗法分封製中,士是最下層貴族。士隸屬於上一級貴族,行為不自由;經濟上可以不勞而“食田”;文化上“士競於教”,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身通“六藝”,懷有文韜武略。春秋以前的士“大抵皆有職之人”,既有武士又有文士。
春秋時期,社會動**、變革,作為政治結構的宗法製逐漸瓦解,首當其衝的貴族成員顯然是處於貴族最低層的“士”,而其中社會地位最為動搖的又是文士。因為當時社會政治動**的一個主要表現是所謂“禮崩樂壞”,“禮崩樂壞”的直接受害者則必然是那些蟻附於禮樂製度的文士。他們當中的許多成員在這次曆史大動**中跌入庶民的世界。在失去封土、爵位、職官的窘況下,他們雖不如平民胼手胝足可維持生計,但是可以把出賣智力作為新的謀生手段。於是,這些原本在宮廷中專掌典冊、身通六藝之士紛然出走,流落民間;他們所掌握的文化也被傳播、普及,把原來集中於周王室和宋、魯的文化逐漸擴散。在他們的教育之中,庶民中又產生出新一代文士,與他們一同構成了一個新的士階層,即中國最早的知識階層。
西周時代,文化教育為貴族所壟斷。無論中央國學還是地方鄉學,均由官府開設,而且學校就設在官府中,教育的特點也是“政教合一”,因而叫作“學在官府”,亦稱“官學”。
春秋時代,官學瓦解,文士從士貴族中分離而遊散於民間。官學的衰落,學術文化的下移,使民間逐漸興起私人教育,出現“私學”。孔子辦私學,在他的學生麵前既不是貴族,也不是教官,確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了。春秋戰國時期在私學中,著名的教師幾乎都是思想家,他們不拘泥於傳統,根據自己的學識、意願自由安排教育的內容、方式,自由發表對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不同觀點,從而形成了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各種學派。各學派為了探索客觀世界的奧妙,相互競爭,自由論戰,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人們的認識推向新的高度,終於迎來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燦爛文化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