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春秋戰國(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秦趙長平之戰

字體:16+-

《孟子·離婁上》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景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餘年戰國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一番話並沒有虛飾誇張的成分。當然,就戰爭規模之龐大、殺傷程度之慘烈而言,在當時的眾多戰爭中,沒有比秦、趙長平之戰更為驚心動魄的了。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在戰爭中,秦軍貫徹正確的戰略指導,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先例。

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製定正確的兼並戰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國勢如日中天;連橫破縱,遠交近攻,外交連連得手;旌旗麾指,鐵騎馳騁,軍事捷報頻傳。百餘年間,蠶食緩進,重創急攻,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構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勢。在秦國的咄咄兵鋒跟前,韓、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顧不暇,東齊力有不逮,北燕無足輕重。隻有趙國,自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力較雄厚,軍隊較強大,對外戰爭勝多負少,而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還可以同強秦進行一番周旋。

形勢非常清楚,秦國要完成兼並六國、統一天下的殊世偉業,一定得拔去趙國這顆釘子;自然,趙國也不是溫順的羔羊,豈肯任他人宰割?雙方之間不是你死,便是我活,一場戰略決戰勢所難免。

秦昭王根據丞相範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周赧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8年)起,先後出兵攻占了魏國的懷(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溫縣附近),迫使魏國親附於己。接著又大舉攻韓,先後攻取了陘(今河南濟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濟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濟源西)等重要戰略據點,並於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狹長的韓國攔腰截為兩段。消息傳來,韓國朝廷上下一片驚恐,急忙派遣使者入秦,以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為屈辱條件,向秦國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