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隨著魏國霸權的衰落,齊、秦兩強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主導力量。它們東西對峙,互爭短長,使當時的爭雄兼並戰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在齊、秦各自稱雄東西的戰略大背景下,齊、燕兩國的矛盾也十分緊張。當時,較弱的燕國是齊的近鄰,雙方曾結下過不共戴天的仇恨:公元前318年,燕王噲演出了一場“禪讓”的鬧劇,將君位讓於相國子之,結果導致太子平與子之因爭奪王位而發生內亂。齊宣王於公元前314年乘機發兵攻燕,在50天之內攻下燕都薊(今北京一帶),殺燕王噲和子之。但由於齊軍在燕國大肆燒殺搶掠,燕國民眾紛紛起來反抗,各諸侯國也準備出兵救燕,迫使齊軍撤退。太子平即位為王,即燕昭王。經過這一番周折衝突後,燕國對齊懷有深仇大恨,銜思報複。燕昭王即位後,廣招賢士,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增強軍力,積極準備報齊破國之仇。
齊國失敗的契機,為燕昭王君臣捕捉到了,準備乘機攻齊。但是從燕國的土地、人口和經濟條件看,燕國遠不如齊國,單憑燕國本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戰勝齊國的。在此形勢下,燕將樂毅和燕相蘇秦提出爭取鄰國,孤立齊國,並慫恿齊國滅宋,以加劇它與各國的矛盾,爾後聯合各國,大舉攻齊。燕昭王欣然采納了這一計策。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伐齊,樂毅佩趙國相印,與趙、秦、魏、韓等國軍隊約期會師,組成五國聯軍浩浩****地向齊國進軍。
攻克臨淄後,樂毅根據戰局的發展,進一步製訂了征服齊國的作戰計劃。一方麵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軍紀,嚴禁擄掠,廢除殘暴法令和苛捐雜稅,進行政治攻心。另一方麵分兵五路,以期徹底消滅齊軍,占領齊國全境。其中左軍東渡膠水,攻取膠東、東萊(今膠東半島);右軍沿黃河和濟水,向西攻克阿城、鄄城(今山東西南部);前軍沿泰山東麓直至黃海,攻取琅邪(今山東沂南至日照一帶);後軍沿北海(今山東臨淄東北沿海一帶)出擊攻占千乘(今山東高青東北);中軍則鎮守齊都臨淄以策應其他四路。燕軍五路大軍進展順利,僅在六個月的時間裏,就攻取了齊國的70餘城,隻剩下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兩座孤城僥幸未被攻克。強盛一時的齊國此時已瀕臨亡國的邊緣,滄海桑田,天翻地覆,真可以說是盛衰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