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對中原發起進攻,對各諸侯國構成了巨大威脅。由於周天子已名存實亡,無法起到組織領導各諸侯國抵禦外侵的作用;另外,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國家的支配權,紛紛“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了春秋時期頻繁的爭霸戰爭。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齊襄公死後,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急於回國,繼承王位。公子糾在魯國的護送下向齊國進發,並派自己的老師管仲去路上截殺小白。管仲射中了小白的衣服帶鉤,小白遂將計就計假裝死去,於是公子糾和魯國軍隊放慢了行進速度。與此同時,公子小白和其師鮑叔牙卻日夜兼程領先回到齊國都城臨淄。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繼承王位,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即發兵攻魯,迫使魯國殺死了公子糾,並囚送管仲回齊國。齊桓公即位後,在鮑叔牙的勸說下,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第一,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打破了井田製的限製,肯定了土地私有權,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增加了稅收,增強了國力。第二,改革行政機構,推行“叁其國而伍其鄙”製度,形成了嚴密的行政機構,加強了對國內的控製和管理。第三,改革兵製,實行“作內政以寄軍令”的軍政合一製度,士兵平時生產、訓練,戰時出征,增強了戰鬥力。第四,設“輕重九府”,由官府鑄造貨幣,調劑物價,並設置鹽鐵官,發展鹽鐵和漁業,以增加財政收入。
齊古戰場
經過一係列改革措施的實行,齊國國內政局穩定,經濟實力增強,軍隊也具有較強的戰鬥力。這些為齊國稱霸諸侯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79年,齊與宋、陳、衛、鄭會於鄄(今山東鄄城),開始稱霸。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旗幟,聯合諸侯,抗擊夷狄,並提高自己的威望,發展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