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曆史上新的一頁又打開了。魏、韓、趙、齊、秦、楚、燕七個大國占據了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上演了一幕幕縱橫捭闔、幹戈不休、爭雄兼並、你死我活的精彩話劇。人們根據這一時代特色,將這一曆史階段命名為“戰國”,是名副其實的。
在戰國七雄之中,最先崛起的是地處天下之中的魏國。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段幹木等賢能之士,進行各方麵的改革。在政治上,基本廢除了世襲的祿位製度,推行因功受祿的政策,建立起比較清明、健全的官僚體製。在經濟上,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井田舊製,“盡地力之教”,抽“什一之稅”,創製“平糴法”,興修水利,鼓勵開荒,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在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推行“武卒”選拔製度,重視軍事訓練,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通過這些改革,魏國一躍而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盛的國家。魏惠王繼位以後,繼承文侯、武侯的霸業,繼續積極向外擴張,更使魏國君臨天下,不可一世。
但是魏國本身也存在著先天性的不足。它地處中原腹心,被稱為“天下之胸腹”,四周大國環列,西有秦,東臨齊,北接趙,南鄰楚,是典型的“四戰之地”,很容易陷入多麵作戰的不利境地,戰略地理環境較為惡劣。可是魏國幾代統治者對這一點缺乏清醒的認識,反而采取了戰略上“四麵出擊”的錯誤方針,這不但分散了力量,消耗了實力,而且也容易四麵樹敵,陷於被動。所以在魏國最為興盛的同時,也埋下了其日後衰落的根子。
魏國的勃興和稱霸,直接威脅和損害了楚、齊、秦等國的利益,引起這些國家的普遍恐懼和嫉恨,其中尤以齊、魏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