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初到長安時,本想通過向皇帝獻書來為自己謀一份官職,卻不想此舉無用,隻得奔走於京洛。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春,岑參離開長安前往河朔。途中路過鄴城時,岑參不由得想到這裏曾經發生過的戰役,並想到了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英雄們。
鄴城是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被作為都城的時間長達126年,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都曾將都城定於鄴城,所以後人將鄴城稱之為“三國故地,六朝古都”。
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鄴城一帶爆發了多次戰爭,其中最出名的一場戰爭發生於204年。那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戰爭。為了攻下鄴城,曹操運用了各種計謀,然而鄴城的守將審配意誌異常堅定,一心相信袁尚的大軍會打過來,堅決不肯投降,導致曹操足足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將鄴城攻下。
早在官渡之戰時,曹操便知審配是個不好對付的人。當時,曹操抓住了審配的兩個兒子,以他們的性命威脅審配,可無論怎麽威脅,審配就是不肯投降。鄴城一戰中,審配也是如此堅定,哪怕被曹軍困守在孤城,斷了糧草,也仍然保持著寧死不降的氣節。
審配的這種氣節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讚揚,宋朝學者裴鬆之稱審配為“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明清時期的學者鍾敬伯認為審配“雖未純忠,以視許攸賣主獻城,不啻霄壤。配真漢子哉!”
鄴城毀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的一場戰火。此後,當地百姓全部向南遷徙,沒有再回來。到了唐朝,鄴城已經成為了一片遺址,遍地荒草,少有人煙。岑參路過此地時,麵對著滿目荒蕪,回想起當年在此英勇作戰的將士,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登古鄴城》一詩,以作憑吊。
登古鄴城 下馬登鄴城,城空複何見。 東風吹野火,暮入飛雲殿。 城隅南對望陵台,漳水東流不複回。 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