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花間一壺酒

第六章 心存遠誌,抒報國熱忱

字體:16+-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 楊炯

楊炯,唐代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擅寫五言古詩,其內容大多以邊塞征戰為主,風格比較豪放有氣勢。在那個宮體詩較為流行的時代,他倡導“骨氣”“剛健”的文風,詩風則兼顧了律詩的嚴謹和樂府詩的明快,呈現出了不同的特色。由於家境貧寒,懷才不遇,我們在讀楊炯的詩時,也會讀到一些他對自我遭際的不滿,以及有誌難酬的情緒。

楊炯天資聰穎,喜好讀書,唐顯慶四年(659年)參加童子試,一舉及第,並因其出眾的文采被人們視為“神童”,也因此在成年後被召入宮,在弘文館待製。剛入弘文館時,楊炯年齡尚小,還沒有“學而優則仕”的概念,認為能夠進入弘文館待製就已經很好了,並對此感到很知足。然而在這裏待得久了,學識和閱曆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他的心中也漸漸萌生了想要一展才能,以所學報國的誌向,並漸漸開始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足。

唐上元三年(676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楊炯應製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在當時,這一職位隻是負責“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這令想要大展拳腳的楊炯感到有些失望。在此期間,吐蕃、突厥多次侵擾甘肅一帶,於是朝廷派出了禮部尚書裴行儉出師征討。看到武官有機會征戰沙場,忠勇報國,自己卻隻能在屋子裏“讎校典籍”,楊炯的心中感到不平,認為朝廷重視武官而輕視文官,於是寫下了《從軍行》一詩,既有抒發抱負之意,也有以詩發泄心中憤懣之意。

《從軍行》本是樂府舊題,楊炯以此為題,用短短四十個字描寫出了一位書生從軍邊塞、征戰沙場的整個過程。先用一句“烽火照西京”寫出軍情緊急,緊接一句便寫了書生擔憂戰事,不願在書卷之中消磨時光,渴望奔赴前線的心情。楊炯本人便是書生,所以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內在情緒的表達。之後兩句描寫的是軍隊辭京時的情景,以及軍隊到達前線後立刻展現出的強大氣勢。第五句和第六句沒有直接描寫戰鬥如何激烈,而是對景物進行了描寫,以此烘托戰鬥場麵。在詩的最後兩句中,詩人再次強調了書生願棄筆從戎的誌向,所表達的既是詩中書生的誌向,也是自己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