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百姓因不滿官吏強行收租,強行抓人服役,多次與官府發生衝突。唐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人在長垣起兵。隨後,黃巢為響應王仙芝也發動了起義,史稱“黃巢起義”。這場起義持續了數年之久,波及了唐朝半壁江山。
“黃巢起義”之前,唐朝已因藩鎮割據而陷入了混亂,百姓生活極為艱苦。“黃巢起義”爆發後,整個社會陷入了軍閥混戰之中,百姓便更加無法安生,很多人都感到人生步入了絕境。正如杜荀鶴在《將入關安陸遇兵寇》中所寫的那樣:“四麵煙塵少無處,不知吾土自如何。”
杜荀鶴的《亂後逢村叟》一詩反映的正是“黃巢起義”之後百姓民不聊生的情況。全詩中沒有添加一絲詩人自己的感受,也沒有對社會現象進行強烈的抨擊,隻是以平淡的語氣,從客觀的角度對一位衰憊乏倦、孤苦無依的老人進行了描寫。詩人選用的詞語都平實有力,沒有一點誇張的成分,卻能讓人讀過之後心生同情,感到悲痛。詩中沒有任何明確的指責,卻將戰亂對百姓們造成的傷害表露得淋漓盡致。
在講述村叟生活時,詩人采用了轉述的方式,將村叟悲慘的生活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人讀了之後觸目驚心。同時,詩人采用了含而不露的情緒轉換,將村叟的情緒轉換到自己身上,通過寫村叟的悲來表現自己的悲,通過寫村叟的慘痛來表現自己內心的痛。讓人越讀越感到悲憤,越讀越無法冷靜。在詩的結尾處,詩人用老翁麵向夕陽,無力倚門的場景向人們展現了當時百姓對生活的絕望,雖未明言,一字一句卻足以傳神。
亂後逢村叟 經亂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為著鄉兵絕子孫。
一位曆經多次戰亂的老翁住在一個破敗的村莊裏。在這座村子裏,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叫人聽起來傷心不已。為了提供修建軍營的木材,村子裏的桑樹和柘樹都被砍伐光了。為了組建鄉村的軍隊,村裏所有年輕的男子都被拉去當了兵,村裏的老人們全都沒有了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