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賣炭翁》大概創作於唐元和四年(809年),講的是一位饑寒交迫的賣炭翁來到長安城賣炭,本想著趁天冷能賣個好價錢,最後卻被宮中來的使者以“半匹紅紗一丈綾”強行換走了上千斤的木炭。白居易為本詩加的題注為“苦宮市也”,由此可見,這件事是在宮市背景下發生的事。
“宮市”興起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宮”指的是皇宮,“市”指的是買。起初朝廷興辦宮市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宮內的人購買宮外的物品,買賣的過程由指定的官吏負責,宮內的人提出需要什麽,指定的官吏便向百姓購買什麽,同時提倡“與人為市,隨給其值”。
貞元末年,主持宮市的人變成了宦官,宮市的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起初,主事宦官隻是對百姓的商品進行壓價,“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後來,隨著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宮市對百姓的剝削也越來越嚴重,漸漸發展為明搶。正如《舊唐書·吳溱傳》中所寫:“時宮中選內官買物於市,倚勢強買物,不充價,人畏而避之,呼為‘宮市’。”
與此同時,宮市中還滋生出了一批人,這些人大約有數十百人,經常出沒於長安東西兩市以及熱鬧的集市,但凡看中的商品,一概強行低價拿走,有時不但分文不給,還向百姓們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此時的宮市已經“名為宮市,其實奪之”了。
元和初年,宮市對百姓的危害尤為嚴重。白居易曾親眼見到許多百姓明明是去集市上賣東西,最後卻因為商品被宮裏人看中,便不得不全數交出,最後拿著一點錢回家,甚至空手而歸。白居易對宮市深惡痛絕,對百姓極度
同情,於是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
賣炭翁 苦宮市也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