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花間一壺酒

第五章 心中悲憤,斥世間不平

字體:16+-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新安吏》杜甫

唐乾元元年(758年)冬天,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的時候,看到有新安縣的吏役正在按照戶籍挨家挨戶地征兵。

安史之亂後,郭子儀、李光弼與王思禮等出兵進擊,在鄴城將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所帶領的叛軍包圍。此時情勢喜人,隻要派兵增援,便有機會將這支叛軍全部剿滅,然而由於唐肅宗李亨的不信任,郭子儀等人既沒有等到兵力支援,也沒有等到糧草支援。兩軍僵持了一整個冬天後,史思明的援軍到了,郭子儀等人的軍隊在鄴城大敗,隻得退兵改保東都洛陽。

為了防止安史軍隊南下,郭子儀強行率領他的軍隊拆斷河陽橋。最後,他們雖然成功地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兵力卻損失慘重。直到此時,朝廷仍沒有派兵支援,而是下令就地征兵。於是,便有了杜甫看到的這一場麵。

早在唐天寶三年(744年),唐朝律例便規定“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若是按照正常的征兵製度,當地家中符合年齡的男子應該已經入了軍隊,剩下的都是未滿二十二歲的男子,本不應該服兵役。然而當杜甫問新安吏“新安縣這麽小,應該再沒有男丁了吧”時,新安吏卻掏出州府下的軍帖,聲稱自己手中有官府的文件,沒有男丁,中男也可以。

杜甫一再追問,新安吏卻拒絕再回答,眼中流露出厭煩的神情。杜甫知道自己再問下去也是無濟於事了,他看向那些被強行征兵的人,一個個神色哀苦;再看那些失去兒子或丈夫的婦人,一個個止不住地痛哭。於是,杜甫將他的所見所感寫成了《新安吏》一詩,表達了對百姓的同情,也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