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字公垂,唐朝宰相、詩人。
唐元和元年(806年),李紳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之後,他曾經離開京城前往金陵,拜入了節度使李錡的幕府。李紳為人正直,在得知李錡有意謀叛後,他因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而得罪了李錡,被打入牢獄。直到李錡被殺後,他才重新獲得了自由,回到無錫惠山寺讀書。
唐元和四年(809年),李紳被任命為校書郎,於是他再次來到長安,並在此期間參與了由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主張自創新題,詠寫時事,令詩歌具有“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
李紳一生最著名的詩作當屬《憫農二首》。相傳此詩作於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期間,當時正是盛夏,李紳與好友李逢吉登上城東觀稼台,舉目觀望。李逢吉站在台上心生感觸,不由得感歎,如果升官也能夠像登台這樣,隻用很短的時間就能登到高處便好了。李紳卻並沒有李逢吉那樣的感慨,此時將他吸引的,是眼前那一番農忙的景象。
李紳的心被農民辛勤的勞作所觸動,如此盛夏,農民們卻要頂著強烈的日曬在田間勞作,這是多麽辛苦的事。更可悲的是,他們今日辛苦的勞作卻並不能讓他們過上富足的生活,反而可能會麵臨被餓死的命運。於是,李紳隨口吟出了《憫農二首》,以此表達自己對農民生活的同情和對世道的憤慨。後來,此詩傳入宮中,唐武宗讀過之後,認為李紳心思細微,體察民情,便升其為尚書右仆射,共商朝事。
憫農二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農民頭頂著烈日在田間辛苦地勞作,到了中午也沒有停下來休息。他們的汗不住地流淌,滴入了腳下的田地。有誰知道我們每日吃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血汗澆灌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