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蝴蝶效應:曆史漩渦中的漢唐帝國

“幸運”的史記

字體:16+-

司馬遷的內心,一定是痛苦到極點的。

痛苦到極點的司馬遷,想到了一句話。這句話流傳到現在,哪怕是個文化水平一般的普通人,也能脫口而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是的,求死太容易了。古代人很重氣節,“士”可以為保全名節而慷慨赴死,春秋戰國有二桃殺三士,至今我們也知道士為知己者死。然而,死對於司馬遷來說,又太難了。

司馬遷想到了自己二十歲之前熟讀的儒家經典;想到了自己二十歲開始,周遊天下的十五年;想到了父親臨終前對自己講的祖宗遺訓、國家責任;也想到了自己那部寫了十年,業已定名為《史記》,還需要很多年才可以完成的巨著。

輕易赴死,世界上隻會少一個太史令,多了一個死士;艱難求存,這個世界上才會有那本可能流傳千古的皇皇巨著。

然而,即便接受宮刑,若想求生也需要莫大的勇氣和運氣。

古代接受宮刑者,死亡率接近十之七八。誰知道司馬遷到底是不是能夠活下來的那個幸運兒。稍有差池,後續的中國曆史將會被改寫得麵目全非。更加痛苦的是宮刑之後,在蠶室[16]的恢複過程。那種鑽心之痛,作為男人是可以想象的。

我在學生時代喜歡踢足球,男人在足球場上很容易受點兒意外傷,就是被足球踢中“十環”臍下三寸……很難想象,這個關鍵部位被生生用刀割去時,那種來自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有多大。

所以,當兩千年前,屬於司馬遷的蠶室打開的那一刻,我們確信,司馬遷已經破繭成蝶了。他的精神,已經隨著這次酷刑而升華。

蠶室裏的死裏逃生,是司馬遷的大幸,更是我中華文化的大幸。

自助者,天助之。

若幹年後,司馬遷的《史記》問世。除去文學造詣之外,這本書在史學上的重要程度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