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詭異的迷霧中,楊廣登上了帝位。
楊廣還是想做一個好皇帝的。
在楊廣心目中的好皇帝形象,應該是文治武功,萬國來朝,至少看起來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然而好皇帝的標準很苛刻,我們後世看到的所謂文治武功隻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如果研究過程,那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所以我們隻談理論。
從常識上講,要想做到文治武功,至少首先要勤政愛民,體恤百姓。比如治理水患、抵抗天災、興修水利,這幾乎是曆代好皇帝的必修課;其次是輕徭薄賦、發展經濟。要想國庫豐盈,就必須讓老百姓兜裏有錢,必須讓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物質經濟上去了,國家才有了穩定的根本。接下來,自然而然,對於精神層麵的需求就順理成章了,比如澄清吏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比如參加科舉有上升途徑,比如文學藝術的百花齊放,比如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與此同時,需要裝備強大的軍隊,捍衛我們得來不易的大隋物質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也就是說,隻有做到了過程,才可能會有所謂“文治武功”的結果。
很多人忽略了這個很簡單的常識,楊廣就是其中一個。
還有一個原因,楊廣的起點太高了。他的父親楊堅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中國古代著名的治世—開皇之治[8]。
曆史上著名的文治武功的皇帝,基本都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比如漢武帝,之前是文景之治;比如後世的明成祖,則有洪武、建文兩朝幾十年的開拓。即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皇帝本人也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凡事要量力而行,考慮自己的實際國力以及實際需求。凡是毫無意義的消耗國力,都是對於百姓的漠視,以及對於前人業績的褻瀆。
楊廣顯然是太著急了。
從604年登基開始,楊廣迫不及待,傾盡國力要實現自己的“文治武功”。短短十年內,楊廣同時做了幾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