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孩子自控心理學

序言

字體:16+-

“不寫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互聯網上這個搞笑好玩的段子背後,實際上隱藏著無數父母的“泣血”心聲。

“孩子做作業不愛思考,每次教孩子學東西我都崩潰發飆,每次都要做心理調整,告訴自己一定要冷靜不要發火,耐心、耐心,最後還是大人叫,孩子哭。我也想哭啊,輔導作業太難了,誰試誰知道。”

“去醫院檢查,發現心髒有頻發室性早搏,醫生說要保持心情愉悅,不能發火。我想來想去隻有給孩子輔導作業這種場景下我比較容易發火。四年小學輔導下來,都‘工傷’了……”

“陪寫作業,老師讓十分鍾做完五十道十以內的加減法,包括寫名字,結果三分鍾過去了,他還在把名字寫了擦,擦了寫,想吼硬是憋著,快內傷了。”

…………

現今,兒童因寫作業問題被批評、訓斥,甚至直接離家出走的情況屢見不鮮;父母因輔導孩子動輒發火,甚至引發家庭矛盾、出現身體健康隱患也很常見……

為什麽讓孩子寫作業這麽難?為什麽孩子一寫作業就開始各種鬧,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削鉛筆,一會兒又要上廁所,磨磨蹭蹭……

要想徹底解決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一難題,我們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寫作業”這一“難題”的本質是孩子缺乏自控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單純讓孩子學會做哪一道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一個有自控力的孩子,他明白什麽時間應該做什麽事情,內心有自己的做事節奏,不必父母監督,也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就通過棉花糖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當時,米歇爾教授招募了600多名三歲至六歲的孩子作為誌願者參與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帶入一個房間,並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塊棉花糖,米歇爾告訴孩子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棉花糖,我有事要離開十五分鍾,等我回來,沒有把糖吃掉的孩子,可以得到一塊糖作為獎勵,但如果你把糖吃掉了,那就什麽獎勵都沒有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