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曰:“內者進說辭,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誌。”
在鬼穀子看來,不管是采納意見還是進獻計謀,都需要順其意、順其心,這是一切遊說的前提和基礎。當然,在遊說之前,我們需要掌握對方的真實情況,分析和揣測對方的世界,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所謂的“合其道”“順其意”“順其心”,也不過如此。韓非子曾說:“諫諍之難,不在於自己要與足可進言的見識,也不在於在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更不在於要有足夠的膽量、勇氣把話說完,而在於怎麽樣看透對方喜惡心理,然後根據其需要,提出自己的意見。”
在城濮之戰中,鄭文公曾經出兵幫助楚國打晉國,所以晉文公對此懷恨在心,一心想要滅掉鄭國。他派人去給秦穆公送信,約秦國一同出兵攻打鄭國。秦穆公也正想向東擴張自己的勢力,便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鄭文公哪見過這樣的陣勢,一時不知所措。鄭國大夫叔詹提議說:“秦晉兩國力量強大,我們打不過他們。如果能夠說服秦國退兵,隻剩下一個晉國,那就好對付了。”鄭文公說:“派誰去勸說秦國退兵呢?”這時有人推薦了一名叫燭之武的大夫,於是,鄭文公就叫人把燭之武請來了。
燭之武來了,大家一看,他不過是一個白發蒼蒼,彎腰駝背,走路一瘸一拐的老頭子,都忍不住笑了。鄭文公卻恭恭敬敬地對燭之武說:“聽說先生能言善辯,想請您去見秦穆公,勸他退兵,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燭之武說:“您太抬舉我了,我年富力強的時候都沒能夠為國家做點事情,如今上了年紀,還有什麽用呢?”鄭文公一聽,這是話裏有話呢,有感慨自己不被重用的意思,連忙說:“過去沒有重用先生,那是我的過錯。現在國家危急,請先生辛苦一趟吧。要是鄭國亡了,對先生也不利呀。”燭之武見鄭文公很誠懇,說的話在理,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