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鬼穀子的局,王陽明的道

事情來了,以良知以應之

字體:16+-

“明”言有“道”

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

“明”言今說

事情來了,隻是盡我心裏的良知來應對,那就是“忠恕違道不遠”了!

今人得“道”

王陽明認為,一生隻需做一件事:致良知。他說:“事上磨煉,一日之內不管有事無事,隻一意培養本原。”無事時守著良知,如同有事一樣;有事時也守著良知,如同無事一樣。但是,憑良知做事,不一定都能做好,“乃有處得善與未善”,為什麽呢?“又或事來得多,須要次第與處,每因才力不足,輒為所困,雖極力扶起,而精神已覺衰弱”。人或因才力有限,或精力不濟,不可能事事都能辦好。

怎麽辦呢?你隻要“盡吾心之良知”辦事,自可問心無愧,外界的毀譽,可以不放在心上。他說:“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若能實致其良知,然後見得平日所謂善者未必是善,所謂未善者卻恐正是牽於毀譽得喪,自賊其良知者也。”所謂事情辦得好與不好,那是以外界的毀譽得失為標準;內心的煩惱、壓力又因毀譽得失而來,不利於守護良知。你若盡良知辦事,那麽平時所說的好未必是好,不好未必是不好。關鍵在於你要自己心中有數,不能全憑別人說好道歹而搖動心旌,也不能因一時得失而動搖信念。

王陽明的“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如同俗話所謂“按良心辦事”。這是一項很高的功夫,說來簡單,做來不易。為什麽呢?講良心的人遇到不講良心的人,一般會吃虧。好比講衛生的人遇到不講衛生的人,誰會弄髒誰的衣服呢?答案不言自明。那麽,講衛生的人是否應該因為別人不講衛生而放棄講衛生的習慣呢?答案是否定的。你講衛生,雖然偶爾會被弄髒,終究是個幹淨人,到了幹淨的環境,你也不覺得寒磣;反過來,不講衛生的人,常弄髒別人,自己並沒有因此變得幹淨,到哪兒都會惹人厭憎。那麽到頭來,真正吃虧的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