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與工作中,人們不可能具有同樣的想法。在推廣新戰略,引入新方法、新技術的工作空間中,種種不一致演變為激烈的辯論或衝突是在所難免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爭吵,而是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說服不同於爭論
說服不同於爭論、爭吵之處,在於說服不是鬥爭性、對抗性的。在試圖說服那些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人時,我們不應把他們當作對手或敵人,而應當作平等的夥伴;不是為了讓他們言聽計從,而是為了讓他們接受那些對他們有益卻因為種種原因還沒能理解的東西。說服是一種和平的事業,即使爭吵,“勝利”的一方也要和“失敗”的一方和平相處。一旦考慮到這種“和平共處”的價值,在語言上戰勝對方就絕非上策了。
不考慮對方利益且又盲目地投入爭論的人,會被一種焦躁心理所控製,大有一種過了今天不管明天的偏激心態,但明天總會到來,那時又該如何呢?
當美國科學家、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還是涉世不深的青年時,有個關心他的人對他說:“本傑明,你真是不可救藥。對意見與你相左的人,你總是粗魯地加以侮辱,致使他們也不得不盡力反擊。你的朋友認為,若是你不在他們身旁,他們會更快樂自在。你懂得太多,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什麽話可以對你說。”這一番話對富蘭克林起了警醒的作用,他在自傳中寫道:“從此之後,我立下規則,不再直接反對並傷害別人,也不過於申明自己的意見。假如有人提出某種主張,而我認為是錯的,也不再粗魯地與他們爭辯。相反地,我先找出一些特定的事例,證明對方也可能是對的,隻是在目前狀況下,這些看法‘似乎’有些不妥。”結果,富蘭克林發現情況有奇跡般的轉變:“經過這樣的改變後,我發現受益頗多。和別人交談時,氣氛顯得愉快了。由於我采取了一種謙和的態度,別人在接受我的意見時也不會發生爭論了;如果我是錯的,則不會有人攻擊我而使我受辱;而在‘我對,別人錯’的狀況下,則更容易說服對方轉而同意我的看法。”富蘭克林由此走上了一條成功之路,使他的智慧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他的思想也影響了他生前及逝後的幾代美國人,他也成為一代曆史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