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表意文字,中國漢字有很多同音不同義的情況。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倘若能夠靈活巧妙地運用同音不同義的字,就能夠達到詼諧的表達效果,也使得交流更加生動有趣。即便是在尷尬的情況下,巧用同音不同義的字表情達意,也能讓人轉怒為喜,消除尷尬,甚至使得原本難以解決的問題柳暗花明又一村,順利得到解決,如此一來,豈非皆大歡喜嗎?
當然,使用諧音字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首先要了解字的讀音;其次要了解字的含義;最後才能根據事情發生時的情況,靈活使用同音不同義的字。倘若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掌握諧音字並且將其準確靈活地運用到語言交流中,實際上是一種技巧。毋庸置疑,說話的技巧有很多種,使用諧音便是其中的一種。當然,任何技巧都不僅僅需要文化知識作為基礎,更需要我們多多在語言環境中進行鍛煉和提升,也抓住每一個機會向他人學習,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我們成為社交場上的達人。
事例一:
清朝末期,有個紈絝子弟赴京趕考。可恨他平日裏不思進取,從來不讀書,連字都認不全,卻想考取功名。考試臨近結束,這個紈絝子弟在試卷末尾寫道:“我是李鴻章親妻(戚)!”他自以為主考官看到他後台強硬,肯定會放他一馬,讓他順利通過考試,也能弄個或大或小的官當一當。不想,主考官為人正直,辦事堅持原則,在看到這句讓他啼笑皆非的話之後,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在試卷後麵批閱:“既然你是李鴻章的親妻(戚),我當然不敢娶(取)你。”
事例二:
明朝時期,有個人特別粗心,不管做什麽事情都沒有不出錯的時候。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過生日,他特意帶了4斤新鮮的枇杷去給朋友祝壽,但是在寫禮單時,卻把“4斤枇杷”寫成了“4斤琵琶”,不由得讓人啼笑皆非。朋友過完生日之後,細細品讀禮單,看到這句話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特意寫了一首打油詩用來嘲笑他:“若非讀書識字差,枇杷如何是琵琶;如若琵琶也結果,所有簫管都開花。”後來他看到這首詩,也不由得羞愧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