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容易一味追求完美,他們的初衷總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追求下去,最終往往隻會自討苦吃。適度追求完美無可厚非,但過度的完美主義卻會弄巧成拙,讓人焦慮沮喪而又難有收獲。
心理學書籍指出,“完美主義是一種流行病”。完美主義者容易跟周圍的人過不去。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高蘭·沙哈認為,完美主義者通常先入為主地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能幹,因此對人際交往感到厭倦,對他人和社會容易挑剔、仇視甚至攻擊。
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柯維致力於心理學的研究,他曾接待過一位18歲的名叫盧安的高中生。盧安是個標準的全優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他每天花大量的時間拚命讀書、學習,因而沒有時間過自己的生活。盧安長到這麽大還從未同女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他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別人談及他性格的這一方麵,他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最優秀的學生,並因此而忽略了個人生活。盡管他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他卻缺乏內心的安寧,而且實際上非常不幸福。在就診之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一年之後,他基本上克服了完美主義傾向。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這種美好的願望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一種心態往往會事與願違。過分苛求完美,就會更多地關注到自己離完美的差距、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對自己的評判就容易失去全麵性而變得不客觀,容易忽略自己的諸多優點。所以,我們不要讓完美主義妨礙自己,應試著將“力求完美”改成“盡力做好”。
人們追求完美的心態似乎無止境,然而,人生卻總是有缺憾的。阿拉伯人說得形象:“世上沒有不生雜草的花園。”說到底,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擁有一切,在無法改變的時候,就應該用心去包容。下麵是英國大作家蕭伯納寫給年輕人的一封信,相信你讀過之後,一定會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