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學同學畢業後,相偕到同一家公司上班,擔任類似的職位,領取相同的薪水,兩人節儉的能力也差不多,因此每人每年都能存下同樣數額的錢,用於投資。所不同的是兩人的理財方式,其中一位將每年存下來的錢都存在銀行,另一位將每年存下來的錢分散投資於股票,兩人共同的特色是不太去管錢,錢擺到銀行或股市就再也不去管它們。
40年後,投資股票的那一位成為億萬富翁;投資銀行存款的那一位成為“百萬富翁”。億萬財富在當今的社會中,可以稱得上是富翁,但是現在每次提到“百萬富翁”,就會引起笑聲。原因是現代的“百萬富翁”已經為“無殼蝸牛”的代名詞,百萬的財富現在可稱得上是“貧窮人家”。
那一位所謂百萬富翁的貧窮人家,眼見舊時同學兼同事,40年來薪水收入相同,節儉程度相同,最後竟然能成為億萬富翁。反觀自己,在同樣條件下,賺相同的錢,省相同的錢,最後連一間房子都買不起。直接的反應是:“他一定是貪汙!”或是“他一定是中過什麽獎”!否則一樣賺錢、一樣省錢,最後的財富怎可能差那麽多!差到一個變成富人,一個變成“窮人”。
通常窮人對於富人之所以能夠富,較負麵的想法是將富人致富的原因,歸諸於運氣好或者從事不正當或違法的行業;而較正麵的看法是將富人致富的原因,歸諸於富人較我們努力或是他們克勤克儉。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造成他們的財富水平被遠拋諸於後原因,是他們選擇的投資領域。因為窮人與富人的投資領域不同,富人多數的財產是以房地產、股票的方式存放,窮人多數的財產是存入銀行。
投資人躋身於致富之林,要能在思考模式上逃脫傳統思考的框框。有一個成年人不會騎自行車,他看到一位小孩子正在騎,羨慕地對小孩抱怨說:“小孩子身手敏捷才會騎車”,沒想到小孩子卻對他說:“不一定要身手敏捷才能騎車。”於是小孩子教這位成年人騎車,而成年人也很快地學會了。當成年人愉快地與這小孩道別回家時,卻習慣性地推著車走路回家,這就是無法跳出慣性的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