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是許多窮人的思維特征。通過對中國曆史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千百年來的農業呈現一種簡單循環的模式,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基本上是簡單的再生產。這種世世代代循環反複的生產活動,必然導致生活方式也是簡單的重複和循環,人們的思想認識由此也帶上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色彩,而隻有衝破這層墨守成規的牢籠,人們才可能真正地走向財富與文明。
1915年,冼冠生在上海創立了冠生園,這個品牌在新中國成立前曾馳名中外,它以生產經營糖果糕點、罐頭食品為主。由於冼冠生經營有方,冠生園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6年,其產值已躍居我國食品工業的首位。在上海淪陷時,冼冠生的事業曾遭受過嚴重的挫折,但他並沒有灰心。經過審時度勢、慎重考慮,他決定把業務重心遷往內地重慶,一是因為重慶是西南的交通樞紐,二是因為它是西南的經濟中心,三是因為作為臨時首都,人口密集。果然,到重慶後,他的生意十分興隆。
當然,冠生園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來自各種勢力的侵擾就曾令冼冠生痛苦不堪。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求得生存和發展,冼冠生采取了幾項相應的措施:一是尋找政府官員當靠山;二是用重金聘請當地有勢力的人物擔任顧問;三是靠送禮賄賂等手段打通關節。
由此可見,一個企業要不斷進取和發展,企業的經營者必須有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智慧。冼冠生雖然是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時期從事經營,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但其經營的指導思想和原理,對我們今天各行各業的人,都仍有借鑒意義。
浙江某廠生產的某種煙灰缸也曾名噪一時,它做工精美、質地優良、暢銷國內外,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煙灰缸雖然精致美觀,清洗方便,但由於國外公寓已普遍裝用壁掛電扇,而他們的煙灰缸仍那麽坦淺,電扇一開,煙灰便隨風起舞,家庭主婦怨聲不絕。為此,生產單位馬上試製成一種口小、肚大、底深的煙灰缸。在國外試銷後,客戶又都愛不釋手。出乎意料的是,沒幾年工夫,這種產品的銷量又逐漸下降。外貿部門再次做了調查,發現國外住宅中普遍裝配的空調器代替了壁掛電扇,許多家庭主婦又嫌煙灰缸口小,不便於清洗,不如原來那種樣式好。於是,生產單位又對產品進行了改革,重新占領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