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一個投射理論,意思是,媽媽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想起自己小的時候;一想到自己小時候是如何被父母或者養育者對待的,就會通過自己的孩子引發過往被壓抑的內在負麵感受,繼而會用同樣方式對待孩子。
所以,如果媽媽在童年期的成長有心理創傷,而一旦這個心理創傷很大、很深、很久的話,這個媽媽會一直揮之不去,她自己又沒有能力去控製和管理這種創傷體驗,比如,當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哭了,她就想起她小的時候一旦哭了,媽媽就讓她憋回去,不準哭或者迅速被罵被打;或者當她想要吃、喝、玩的時候,媽媽不但沒有滿足她,反而還打罵她。這樣的場景周而複始。如果一個媽媽在成長中積累了很多這種負麵的體驗和感受,孩子的一些行為會一下子勾起她過往的憤怒,讓她把內心所形成的這種負麵的情感和糟糕的體驗,迅速複製到孩子身上,在她的大腦裏就像過電影一樣不停地閃回那些過往沒有被好好對待的畫麵。她會不自覺地把當年她媽媽對待她的方式或者照料者對待她的方式表現給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這個媽媽經常喜怒無常。通常媽媽在對孩子發泄完情緒或者打罵之後,又感到無限後悔和內疚,要麽祈求孩子原諒,要麽用無條件溺愛的方式來補償對孩子的傷害。而孩子內心會產生很大的矛盾,你愛我為什麽還要打我,你恨我為什麽還對我好?孩子的感受和認知係統就會出現混亂。孩子不知道什麽時候才可以對媽媽有需求,什麽時候才可以正確表達需求,怎樣回應媽媽才是合適和恰當的。孩子也不知道媽媽什麽時候會發脾氣,什麽時候又會遭遇“暴風雨”?所以孩子會懷疑媽媽是不是真的愛他,導致孩子常常處於這種進退兩難的糾結狀態。
研究資料表明,一個媽媽如果跟孩子之間形成矛盾衝突型的互動關係,對孩子後天的性格發展,包括他的問題行為都會產生直接影響。孩子多動,或者長大了以後形成反社會人格也許都是從這裏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