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戀關係使得孩子產生的外在表現已經寫進自閉症的核心症狀中。自閉症的症狀表現之一就是孩子的眼睛不能和其他人對視,包括和媽媽。症狀之二是孩子的身體對媽媽對爸爸或者對他人也是回避的。別人想要拉他的手,想要抱他,想要走近他,他都是拒絕的,躲閃的,或者是排斥的,甚至是攻擊的。
有些媽媽也許會問,難道孩子小的時候就不能離開媽媽?不是也有一些由奶奶、外婆甚至保姆代養大的孩子,也成長得很好嗎?這些疑問非常值得我們探討。
第一個我們需要問的是,無論媽媽有多忙、有多累、有多遠,媽媽心中的價值排序是什麽?我重要?還是我的孩子重要?還是我的成就和成功更重要?還是每個部分同等重要?如果媽媽內心有了清晰的排序,也許答案就明了了。在當下的社會發展階段,我看到很多媽媽,包括爸爸,也許認為成功和成就比自己和孩子都重要,因此,就全身心地追求事業的發展、權力的獲得和財富的提升,進而喪失了自我關愛,也錯過了孩子的養育。所以,如果一個嬰兒出生以後,雖然媽媽工作很忙,但仍然能夠抽出空閑時間跟孩子視頻,咿咿呀呀問話,嘻嘻哈哈回應,噓寒問暖關懷,也許就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愛他的、想他的和掛念著他的。嬰幼兒獲得愛的方式和成人會有不同。嬰幼兒獲得愛的方式往往就是身體的感知而不是頭腦的感知,也就是說體驗是孩子獲得愛的重要的通道。
第二個問題我們也許會問,照料者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是什麽?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保姆這樣的照料者,如果麵對那些父母兩地分居、外出打工,或者是父母經常加班的孩子時,會不會常常在孩子麵前傳遞“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媽媽爸爸都是為了你才選擇去外地打工的,媽媽爸爸都是給你賺學費去的,媽媽爸爸也很累,他們也不容易,他們成功了你也跟著成功了”等信息。如果孩子長期聽到這樣勸慰的話,便會認為父母的成功比他這個人重要,錢比他這個生命重要。無形中,孩子就學會了用沉默和壓抑、抑鬱和難過,隔離或者隔絕跟父母的愛。所以,孩子慢慢就變得不說話了,不愛看人了,不願意靠近了,所以,拒絕和遠離是他們能夠保護自己的最恰當的方式。長此以往,自閉症的外顯症狀便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