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頓悟

第21章大道無形

字體:16+-

1.法無定法,貴在得法

據說——我本人沒有親見——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雍和宮中,供奉著一尊“歡喜佛”。所謂歡喜佛,又叫雙身佛,就是一種男女雙佛麵對麵**的佛像。很多人不明白了——佛家,不是首倡戒色戒**嗎?怎麽還供奉這種不堪入目的東西?

其實,不是歡喜佛不堪入目,是因為觀者心理不淨。也有文化差異的問題。什麽叫文化差異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中國,除了小孩兒,都用筷子吃飯,如果有人用手抓飯抓菜,一般來說就是不正常;但在印度,用手吃飯才是傳統習慣。如果有人沒有任何原因用筷子吃飯,普通印度人也會感覺此人不正常。

源自印度的佛教也是如此。在向世界各國傳播並發展的過程中,佛教主要分成了三大分支: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歡喜佛,就是藏傳佛教特有的佛像。關於它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有一種說法最具說服力。據說古時候,有一段時期,西藏由於崇佛(禁欲)、戰爭等因素,人口銳減,於是一些喇嘛,就結合印度密教與西藏當地信仰,創造出了歡喜佛,旨在鼓勵人們生育,盡早結束人丁稀少的現狀。

這或許就是佛家“法無定法”之說的最好例證了。不過,最早提出“法無定法”之說且運用、發揚得最為神妙的,卻是漢傳佛教中的禪宗。而且,禪宗的“頓悟”法門,基本上可以說就是“法無定法”一詞的另外一種說法。怎麽“頓悟”?沒有哪一本禪宗典籍能明確的告訴你,本書也是一樣。但禪宗的高僧們,無論是自己悟道也好,還是教導弟子學人也好,各有各的體驗,各有各的辦法,向無一定之規,卻各有各的奧妙。下麵的例子則最具典型意義:

從前,某寺廟裏有個青年僧人,因為耐不住青燈古佛的寂寞生活,就找到方丈,強烈要求還俗。方丈二話沒說,當即表示同意。不過僧人下山不到一個月,就因耐不得塵世的口舌(主要是說他意誌不堅等),又上得山來,誠懇請求方丈再收他入門牆。方丈還是二話沒說,當即表示同意。然而不到一個月,僧人又因耐不住寂寞要求離去……如此三番,方丈就對他說,我看你幹脆不必信佛,脫去袈裟;同時,你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半山腰上有個涼亭,恰好界於廟宇和塵世之間,你不如就在那裏擺個茶攤,賣茶如何?僧人想想,覺得這主意真好。便開起了茶攤,而且還經營得有聲有色。後來,他討了個老婆,一起打理茶攤。由於他是個受過佛法熏陶的人,因此上山下山的善男信女都喜歡到他那照顧一下生意,時間長了,大家還發現他的禪功居然也不太差,愈加推崇。就這樣,他下看塵世,上聽佛音,過了十幾年,居然成了遠近有名的“大師”,甚至連當年的方丈都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