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頓悟

第15章舍·割·放

字體:16+-

1.“舍得”與“割舍”

舍得,是個中國人大都知道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為人處世大方、不吝惜。但一般人理解,它不等同於慷慨,更不是不計回報的慷慨。顧名思義,“舍得”是有舍才有得,舍在前,得在後。舍與得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關係。不少人推崇它,是因為看到了後麵的“得”。如果沒有“得”,要不要“舍”,很難說。“舍得”隻是一種智慧,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麽拔高。

“舍得”一詞,最早見於《了凡四訓》,而《了凡四訓》的源頭則是佛法,所以,“舍得”這個詞的淵源多半也來自佛教中的“割舍”思想。在佛經中,“割舍”也叫“斷愛”,它與舍得,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境界卻差得太遠。佛經中甚至說,“斷愛近涅槃”,幾乎等同於修行的最高境界,怎可一概而論?

在佛經中,佛祖釋迦牟尼在講到“割舍”時,曾經給弟子們打過一個比方:“比如現在有一個人,在旅行時遇到了大洪水,所處的河岸邊充滿了危機,但彼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卻無船可橋,他便采集草木枝葉,紮了一個簡單的木筏,順利登上了彼岸。上岸後,他想:“這個筏子真是太有用了,這麽丟了太可惜了,我不如背著它上路,以後再渡河就不用著急了……這個人的行為顯得非常愚蠢,因為他不能割舍。”

“那麽應該如何處置呢?”有弟子問。

佛祖說:“正確的做法是把筏子拖到沙灘上,或者停泊在一個水流平靜和緩的地方,然後繼續行程。因為筏子是用來渡河的,不是用來背負的。世人呀!你們應該明白好的東西尚應舍棄,何況是不好的東西呢?”

當代著名禪師星雲大師也曾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

在海邊,漁人們正在捕魚,有一隻小鳥瞅準時機,叼走了一條魚。旁邊一棵樹上落滿了烏鴉,烏鴉見小鳥叨著魚,便聒噪著趕上去,追逐小鳥。由於烏鴉比小鳥體形大,而且成群追逐,因此小鳥不論往哪飛,都無處可逃,也沒有停下來把魚吞進肚裏的機會。但它又不甘心,於是飛啊飛,最後體力不支,魚從嘴裏掉了下去。烏鴉見了,立即置小鳥於不顧,衝著下落的魚兒追去。小鳥如釋重負,一邊喘氣一邊想:我叨著這條魚,除了恐懼、煩惱,什麽也沒得到;沒了這條魚,反倒身心安頓,沒有憂愁,早知如此,就早點丟掉那條魚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