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蜀前,杜甫就耳聞肅宗籍田,這是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的典禮,隻是在那個兵荒馬亂、人民朝不保夕,加上身邊隻有幾個大臣的情況下,實行籍田除了令人感傷之外,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這時想起柳宗元的《聞籍田有感》:
「天田不日降皇輿,留滯長沙歲又除。宣室無由問厘事,周南何處托成書。」
詩中提及唐朝盛世時的籍田,與他自己境遇的感慨:
「皇帝不久就要率領百官去東郊祭典,而我就像被貶長沙的賈誼又過了一年。
漢帝劉恒曾經在宣室向賈誼請教過鬼神的事,我即使寫成典籍,滯留周南卻無法送達皇帝麵前。」
想著想著又想起因為公開支持曹丕繼承、加上多次直言諫征惹得曹操大怒而死的崔琰,前宰相張九齡也曾在詩文《和姚令公哭李尚書乂》中提及:
「貴賤雖殊等,平生竊下風。雲泥勢已絕,山海納還通。忽歎登龍者,翻將吊鶴同。琴詩猶可托,劍履獨成空。疇昔嚐論禮,興言每匪躬。人思崔琰議,朝掩祭遵公。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天文虛北鬥,人事罷南宮。上幸既傷舊,下流彌感衷。無恩報國士,徒欲問玄穹。」
難道忠直諫臣不管在何時都是不被歡迎,隻有小人才得以當道嗎?
開春元月,從漢中回到鄴城的路上,曹操先到許都一趟。這是有什麽目的嗎?的確是有,他想要舉行一項朝廷祭祀『甲午眷祠』,這是國家祭典等級,按規定是要在國都也就是許都舉行,也就是為什麽要特地在回鄴城前到此的原因。獻祭對象是漢朝劉姓宗廟,非魏國曹姓宗廟,按照禮製不能由皇帝主持,當前隻能由他來主祭。
本想在舉行飲至大典後,接著主持眷祠大典,由於朝臣對此次的春祠儀節有不同意見,屢次商議總是無法決定,無奈之下隻得推遲舉行時間。什麽不同意見呢?針對曹操所謂『改革祭禮』之舉的疑惑,讓群臣頻頻討論儀式中禮儀與儀節等細節。經過一波三折,總算順利完成,讓魏公順利離開許都回去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