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杜甫到南鄰的朱山人家拜訪,這人不僅安貧樂道,也很好客,與他可說是極為契合,兩人常常送往迎來。雖然都是貧窮之身,卻沒有因此消磨心誌。這天來到朱山人家,眼見天色將晚,不免又作詩一首《南鄰》:
「錦裏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
杜甫形容這位朋友:「錦江有一位先生頭戴黑色方巾,他的園子裏,每年可收許多的芋頭和板栗,不能算是窮人。他家常有賓客來,孩子們都習慣了,總是樂嗬嗬的,鳥雀也常常在台階上覓食,它們已被馴服了。秋天錦江裏的水深不過四五尺,野渡的船隻能容下兩三個人。天色已晚,江邊的白沙灘,翠綠的竹林漸漸籠罩在夜色中,錦裏先生把我們送出柴門,此時一輪明月剛剛升起。」
朱山人就著月色,吟誦起《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凶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於野地裏無人收埋,千裏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隻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裏令人極度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