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杜甫眼中的三國

自序

字體:16+-

為什麽要寫這套書?其實是源自於閱讀經驗的不滿足。

閱讀過許多三國題材的傳記、書籍,絕大部分充斥著作者的強烈觀感,這並不是不好,但是對筆者來說,這相當於扼殺閱讀者的自行思考可能,灌輸讀者作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同一個曆史事件,十個人就應該會有十種看法,因為所站的、所觀察的角度不同,加上客觀條件的認知,就會有不同的觀點,正所謂『曆史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筆者落筆之初就對於三國曆史著墨最多的兩本史書:陳壽的三國誌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做比較。三國誌是以紀傳體來描寫單一人物,比對相互關係困難,甚至有同一事件不同敘述的情況發生;資治通鑒的編年體雖然是以時間線順序描寫,但是往往敘事過於簡略,也會發生為了方便,把日後的事件直接編於現在之後,造成認知的錯亂。

或許不是很多朋友了解,漢獻帝與諸葛亮兩人是同年生同年亡故,可以算是另類的一體兩麵;如果將諸葛亮出仕作為分水嶺的話,前麵二十七年,漢末天下基本上是圍繞在爭奪獻帝代表的政治正統上,後半就是隨著隆中對進展,如果說這兩人代表波蘭壯闊的五十四年,也不為過。

筆者以這兩本書的優缺點來做新的嚐試:以編年來做為體例主軸,強調『以事帶人,以人敘事』,就是以曆史事件來介紹相關人,再以其介紹相關的事件,避免為了要介紹某人而故意寫入的情況。再者過去的三國題材的史書都很少著墨在詩歌、辭令上,但是筆者認為隻有把這些放在當下的時空,才能更好的了解這些作品的意義與作者想表達的意念。收錄這些作品,除了盡可能有白話翻譯,更重要是解釋其中典故,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意涵,對於想要了解其中的想法,無異於天方夜譚。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