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如長江之水,滔滔東流,而前人留下的千古言論到今天是否也有其借鑒的一麵。資治通鑒雲:考當今之得失,鑒前世之興衰。無論是用人還是論及天下形勢,古人留給我們的都是無價的瑰寶。
1.李斯上書諫逐客
戰國後期,秦國行將一統天下的趨勢日漸明朗,各國為圖謀自保,都廣泛地網絡人才,“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嚐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在嬴政立為秦王後,被尊為相國,在人才問題上亦采取了與魏、楚等國相同的政策,“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東方士人繼踵西入秦。“從荀卿學帝王之術”的李斯也告別了他的老師而“西說秦王”。
李斯(前280—前208),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閭巷布衣”出身,作過“郡小吏”,後與韓非等就學於荀子。他投奔秦國後,開始在呂不韋門下當舍人,不久便晉升為郎(秦王的侍衛)。
李斯是個功名利祿欲望非常強烈的人物。他為郡小吏時,“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絮,近人犬,數驚恐之”,“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因此,他看準了當時天下的形勢是“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是自己擺脫“卑賤”、“窮困”的大好時機。他為郎之後,即在秦王政麵前顯示自己的才幹,縱論天下形勢,得到秦王的賞識,“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後又“拜斯為客卿”。
正當李斯順風掛帆的時候,出現了對李斯仕途極為不利的事情:秦王政十年(前237),秦的宗室、大臣全出來請求秦王“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所謂“客”,是指從秦國以外來秦國效力的士人。他們在秦國或為幕僚,或者擔任行政職務,最高者可以為卿,冠以“客”字,稱為客卿。秦的宗室、大臣請求秦王“一切逐客”,究其直接原因,起於鄭國渠的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