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史學心機

4.天下已定,良將何用?

字體:16+-

亂世需要武將,治世需要文臣。當天下已定時,良將就失去了他的作用,所以明智的良將懂得自身隱退以避兔死狗烹的下場,而不理智的良將卻成了犧牲品。

異姓諸侯王是西漢王朝建立前後分封的非劉姓的諸侯王。翦滅異姓王,是漢高祖為鞏固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所采取的重大方略。

當時的異姓諸侯王共有七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盧綰)、長沙王吳芮和韓王(韓)信。其中除吳芮和韓王信外,其他五人在楚漢戰爭中協助漢王劉幫爭奪封建統治權力都立有汗馬功勞。異姓諸侯王的分封,除了當時實際的政治、軍事需要外,還有著相當深遠的曆史背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周代以來的分封製,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郡縣製。諸子和功臣僅賜以爵祿,不封授土地。然而,分封製的社會基礎並未因此而消除,割地封侯的思想還相當普遍地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紛紛乘反秦之機割地稱王。當時,齊國的田儋自立為齊王,魏咎立為魏王,韓廣為燕王,武臣為趙王,等等。秦朝滅亡後,反秦武裝中力量最強的項羽,為了鞏固自己的盟主地位,不僅承認了六國貴族並立為王的局麵,還自封為西楚霸王,並繼續分封自己的親信為王。於是,形成了所謂十八路諸侯。在楚漢戰爭過程中,漢王劉幫為了分化瓦解項羽的勢力,一方麵拉攏項羽分封的諸王,如張耳、英布、吳芮、臧荼等;另一方麵也不得不滿足其重要將領割地分封的要求,陸續封了一些諸侯王。如漢四年(前203)春,韓信在平定齊地後,請求立為假齊王。劉幫當時處境狼狽,聽到這一消息十分氣憤,但為了籠絡利用韓信,就聽從張良的意見,索性封他為真齊王。隨後,為了調動兵力圍殲項羽,於同年七月封英布為淮南王;次年十月,又劃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這些諸侯王因為不是劉姓宗室,故史稱異姓諸侯王。到漢五年五月劉邦稱帝時,這些異姓諸侯王大抵占據了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大部分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