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曆史上,韜晦是一門學問,很多胸懷大誌之人都是靠此招玲瓏於人世,遊刃於官場的。因為在權力的明爭暗鬥中,任何不小心的鋒芒錯漏,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製勝之術,下者以力奪取,中者徐後圖之,上者韜光養晦,匿壯顯弱,一俟時機成熟,便果斷出手,此術很少有失手之時。
1.以“聰明的糊塗”摸清手下人的想法
韓非子曾經告誡君主說:“人君防備臣下,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尤其是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韜晦之策,暗中觀察群臣的行為,以發現真正的人才。
在中國曆史上,以韜光養晦而成大事的人物很多,楚莊王可算其一。他“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先隱忍不發,甚至采取了自汙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過數年的暗中觀察,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實心理和才幹,也鍛煉了自己,增長了才幹,為以後成就霸業奠定了基礎。
在楚莊王繼位之前,楚國的內政可謂經曆了長期的混亂。楚莊王的爺爺楚成王企圖爭霸中原,被晉國在城濮之戰打敗,不久又禍起蕭牆,起初,原定商臣為太子,但後來楚成王發現商臣眼如黃蜂,聲如豹狼,認為這樣的人生性殘忍,想改立太子,商臣是個十分有心計的人,他聽到風聲,就積極行動起來,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設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輕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憤怒地說:“怪不得你父親要殺了你另立太子!”因為楚成王遇事總與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認為姑母的話證實了傳言。他連忙向老師潘崇問計,潘崇問:“你願意奉事公子職嗎?”商臣說:“不願。”又問:“你能逃出楚國嗎?”回答說:“不能。”潘崇最後問道:“你能成大事嗎?”商臣堅決地說:“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人衝進宮廷,要殺掉父親自立。成王喜歡吃熊掌,這時紅燒的熊掌尚未燒熟,成王請求等吃了熊掌再殺他,商臣說:“熊掌難熟。”他怕夜長夢多,外援到來,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殺,自己即位為楚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