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驚訝地發現,在二寶出生之後,原本已經到了幼年時期的大寶居然出現了行為倒退的現象。例如,大寶原本在兩歲之後就已經不願意喝奶瓶了,現在卻抱著奶瓶咕嘟咕嘟有滋有味地喝了一大瓶奶。這是為什麽呢?實際上,這與大寶的心理狀態有密切的關係。
雖然大寶還小,但是,通過觀察,他會發現,二寶之所以得到媽媽更多的照顧和陪伴,是因為二寶整天除了哭什麽也不會,而且二寶總是要喝奶瓶,總是要用尿不濕,所以大寶就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我變得和二寶一樣,就可以得到媽媽同樣的愛與關照。為此,大寶在潛意識的影響下做出行為倒退的表現,以博得媽媽的關注和照顧。在發現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倒退的現象時,媽媽不要緊張,也不要急於糾正大寶的表現。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須係鈴人,既然大寶想以行為倒退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愛,那麽父母就要滿足大寶的情感需求,媽媽也要抽出時間陪伴大寶,像對待小嬰兒那樣對待大寶,滿足大寶的情感需求。這樣一來,大寶就會與媽媽更加友好地相處,行為倒退的現象也會漸漸消失。
林林出生的時候,木木已經五歲了。原本五歲的木木表現非常好,生活基本實現自理,每天可以獨立吃飯穿衣服,也可以獨自玩耍很長時間。為此,在整個孕期,媽媽都過得很輕鬆。因為知道媽媽的肚子裏住著一個小寶寶,所以木木總是很小心,也從來不讓媽媽抱。每次出去玩,木木都會自己跟在媽媽後麵走,與媽媽手牽著手。有的時候,木木和媽媽還會邊走邊聊天,所以媽媽逢人便說,木木是一個很懂事的大哥哥。
在林林出生之後,媽媽發現木木的行為有了很大的改變,如從來不愛哭的木木,每當林林開始哭的時候,他也會哭泣起來。有的時候,媽媽正抱著林林喂奶呢,木木卻非要媽媽抱著他,也要求吃奶。看到木木這樣的表現,媽媽很困惑,也為此對木木的表現不滿意。尤其是媽媽手忙腳亂的時候,木木還會抱著媽媽的大腿求抱抱,這讓媽媽覺得木木簡直是在“趁火打劫”,所以她不止一次為此批評木木。遺憾的是,木木的行為沒有好轉,反而越演越烈。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和兒童心理學專家說起這件事情。聽到媽媽的描述,專家不由得笑起來:“你的所作所為隻會加重孩子的退化行為,而不能讓孩子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行為表現。”媽媽很納悶:“這是為什麽呢?我已經很嚴厲地批評他了呀,難道他喜歡被批評?”專家說:“他並不喜歡被批評,是你弄錯了他的需求。他的需求,不是被你批評,而是得到你的關注。他想讓你像關注二寶和愛二寶一樣去嗬護他,你並沒有這麽做,所以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的行為表現也越來越與你希望的背道而馳。”聽了專家的話,媽媽恍然大悟,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此後,當木木出現某些行為倒退的現象時,媽媽就會有意識地滿足領木木的需求。例如,媽媽會抱起木木,把他放在與弟弟的床相鄰的大**,也會給木木準備一個奶瓶喝奶。果然,這麽堅持做了一段時間之後,木木的表現越來越好,他再也不像一個嬰兒那樣纏著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