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在認識人的過程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係列有關特征,也就是從所知覺到的特征泛化推及未知覺到的特征,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所以人們也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係產生積極影響,比如,你對人誠懇,那麽,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隻看見你的誠懇。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麵。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有一位女士去應聘行政經理,路上趕上一場大雨,幸好走得早,又帶著雨衣,這才趕得上。當來到招聘單位的電梯前時,她取出手紙把鞋擦淨後,把紙扔進了垃圾桶。當她坐在麵試經理麵前時,經理看完證書之後沒問她任何問題,微笑著告訴她,“歡迎你加入我們公司。”
當她不敢相信地看著經理時,經理告訴她:“第一,這樣的天氣你仍然來了,說明你做人有原則,很守信用;第二,沒有遲到,說明你準備充分走得早,很守時;第三,衣服沒濕,說明你昨天看了天氣預報,來時一定帶了傘;第四,剛剛從公司的監控錄像看到了你的行為,說明你很有修養、很細心。你很適合行政經理的職位。”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在關於求職的故事中,有很多麵試情節的段子:某人找工作時被婉拒,灰心失望之下,慢慢地向外走。這時他看到門口有一片紙屑,就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裏。於是麵試結果出現大反轉,他被錄取了。某人麵試表現出色,主考官正要恭喜他的時候,他忽然冒出一句不甚得體的口頭禪來,於是被本來就不相上下的競爭對手乘虛而入。這些故事會到處流傳,正說明了細節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這也是“暈輪效應”的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