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以富強為本,而求強以致富為先。上溯康、乾之際,稅厘不征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乃軍興以來,海關厘金歲入多至二千餘萬,商賈互市歲至二萬萬,然戶庫形支絀,閭閻鮮蓋藏。前後百餘年間,上與下貧富情形何若是迥異哉?
昔也以中國之人運中國之貨,以通中國之財,即上有所需亦不過求之境內,是無異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循環周複,而財不外散。今也不然。中外通商而後,彼易我銀之貨歲益增,我易彼銀之貨歲益減,而各直省之購炮械、購船隻又有加無已。於是進口貨之銀浮於出口貨之銀,歲不下三千萬。積三十年,輸彼之銀奚啻億萬!寶藏未開,礦山久閉,如是銀曷不罄、民曷不貧哉!
然通商非中國獨也,宇內五大洲國百數,自朝鮮立約,而閉關絕使者無其國矣。若英,若美,若法,若俄,若德,若英屬之印度,無不以通商致富。嚐居其邦而考其求富之源,一以通商為準。通商而出口貨溢於進口者利,通商而出口貨等於進口者亦利,通商而進出口貨溢於出口者不利。彼英、美各國皆通商,而進口貨不能兩盈,故開礦以取天地自然之利,以補進出口貨之虧;至地利不足償,乃不憚遠涉重洋,叩關約款,以取償於我華民。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矣。欲中國之富,莫若使出口貨多,進口貨少。出口貨多,則已散之財可複聚;進口貨少,則未散之財不複散。其或散而未易聚也,莫若采取礦山自有之財。采取礦山自有之財,則工役之散,不出中國,寶藏之聚,無待外求,而以權百貨進出之盈虛自無不足矣。爰分陳焉。
一曰使出口貨多,則在精求中國固有之貨令其暢銷也。中國固有之貨以絲茶為大宗。通商之始,絲茶出口足與洋藥、洋布進口相抵。乃近年英屬印度盛產絲茶以奪我利。查印度十餘年前絲出口僅值百萬,茶出口僅值五百萬。去歲出口之絲已值二百七十餘萬,出口之茶值一千六百餘萬。日本絲茶近亦暢旺,每歲出口近千萬。中國之絲每歲出口值三千二百餘萬,茶亦稱是。核計十餘年間中國絲茶所增不過數百萬,迥不若印度、日本絲茶歲增之多。若不及時整頓,則彼日增而暢銷無已,而我止此歲入六千餘萬之數,不盡為所奪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