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古社會是人情的社會,一個人成功與否,皆取決於其懂不懂人情世故,以及是否能如魚得水般地處理好人際關係。而到了現代社會,則是一種規則的社會,人們謀生也好,升職加薪也好,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也好,主要依據公之於世的各種規則、法律、製度。可是,根據大多數人實際的生活體驗來看,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成立的。
且不說中國自古就有並一直延續至今的人情至上的傳統,不然何來的“網開一麵”一說呢?即使在當代中國社會,我們也能感受到彌漫著濃重的人情味,甚至可以說不懂人情、不會處理人情者在社會上簡直寸步難行。反之,重人情、善於操縱人情者則可以左右逢源,活得太太平平、滋滋潤潤,乃至飛黃騰達。此是何故?
人情,首先是相識。世上的人如此之多,而我們所能認識的人又有幾人。所以,隻有相識者才可能漸漸地培育出感情來,這就是人情。人常說熟人好辦事,不熟者當然就不好辦事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要立足、要謀求發展,總得辦各種各樣的事。那麽,你就得多認識人,而且,認識得越多越好,相識得越深越好。
其次是感情。人們身在“江湖”,與人的交情僅停留在“相識”上是遠遠不夠的,你想辦事順利,人生之路順暢,就必須把相識者培養成“哥們兒”“姐們兒”“兄弟們”,也就是說,相互間的關係要更密切些,要懂得感情投資。由此,才能培育出較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礎上你才能指望得到他人多方麵的幫助。
人情,還包括某種主動和自覺的付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去給人送些什麽東西、為他人做一些什麽事情時,常常會說“做個人情”“就算做了個人情”等之類的話。別說懂得人情世故者,就是尚未踏入社會的人也知曉人生在世太小氣的話朋友一定很少,做事情會舉步維艱。要與他人建立起感情,往往要付出,給予對方實際的幫助。中國不是有“禮尚往來”之說嗎?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與別人相識也許問題不大,而要與人深交則很難,要成為很好的朋友簡直不可能,又何談感情呢?別人又怎會幫助一個僅僅是相識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