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民無信不立。”孟子說:“言而有信,人無信而不交。”信用是一種承諾,一種保證,一種真誠;信用就是一諾千金。誠信,就是要說真話,道實情,守信用,講信任,說話算話。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誠信”二字的分量可謂沉甸甸。因為講誠信,劉備“得軍師,如魚之得水也”,他充分信任、重用諸葛亮,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同樣因為講誠信,諸葛亮知恩圖報,輔助後主,力保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因為講誠信,關羽銘記“桃園結義”的誓言,“身在曹營心在漢”,“千裏走單騎”,曆盡千辛萬苦也要回到劉備身邊。人們崇拜諸葛亮,敬仰關羽,就是崇拜、敬仰他們這種誠信的可貴品質。
不管在任何時代,人都不能離群索居。人和人之間要有順暢的交流、溝通,彼此尋求寄托與撫慰,這是對個體存在的認證,更是對生存狀態的肯定。而彼此認同的產生其實就是一個彼此信任、互相接納、多元包容的過程。作為社會的最小個體,我們不能要求別人重守承諾,但我們自己卻應做到真誠守信、信任他人。中華民族乃禮儀之邦,向來重信守諾,是講信用的民族。在傳統社會裏,我們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信用”的核心是強調忠誠,如朋友的信義、妻子的忠貞、臣民的忠實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指一個人的資信記錄,是指一個人負責任的能力,不是簡單的道德人品問題。信用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反映,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是一個人發展的必備品德。
誠信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無論是夫妻、朋友還是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講求的都是真情流露,是建立在真誠表達的基礎之上的。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要獲得別人的情感認同,取得別人的信任,就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從小事做起,友善待人。因為,不管時代怎麽變,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不會變,也不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