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倒掉鞋裏的沙——小毛病大問題

18.失敗是一種磨煉

字體:16+-

不要懼十白失敗,任何時候請記住:沒有失敗的成功是—種僥幸。

樂聖貝多芬在遇到困難時,好幾次想自殺以結束生命,但他畢竟沒有這麽做,即使在他耳聾了之後,他仍未放棄生存的權利。

他把一切的坎坷不幸歸之於命運,認為是上天對他的磨煉,為了降大任於斯人,所以苦其心誌。很多宗教都灌輸教徒這樣的信心,使人從不幸的狀況中重新站立,慢慢恢複。

憑著這種想法可以激發自己的勇氣,加強意誌,完成工作,或是作為情緒低落時的一種自我安慰。例如:“我現在的低落是為了往後的一次大飛躍。”如果能夠這麽想,相信你的心裏不僅會好過一點,而且會恢複信心。也可以這麽想:“全世界隻有—個人擁有自己的人生。”用這種想法肯定自己,即使它多麽誇大不實,隻要能夠使自己舒服就可以。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你不想再悲觀下去,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年輕時候,總不能理解尼采的這句話,認為尼采這人也太過於“超人”意誌化了一點,受苦的人也夠可憐的了,連他們最起碼的悲觀的權利都要被剝奪。

經過多年的創業,多年的磨難,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義,發現這是尼采先生給我們這些飽經滄桑、磨難的人最真切的激勵。

在戰場上我們沒有害怕犧牲的權利;在商場上虧本時,我們沒有後悔、懊喪的權利;在生活中我們沒有後退的權利……我們隻有選擇勇敢,選擇積極進取,選擇永不退縮,我們才能進取,才能重新崛起,才能把生活過得更美好。

悲觀是沒有用的,現實生活中也許有人同情悲觀,同情眼淚,但沒有人願意共享悲觀,共享眼淚。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放棄悲觀的權利,讓“悲觀”從我們的字典裏消滅。

隻有受苦而不悲觀的人,才能克服困難,脫離困境。隻有放棄悲哀的人能站起,向勝利的目的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