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東戰爭引發全球性石油危機,香港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尤其給塑膠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危機引發原料價格暴漲,從年初的每磅0.65港元,一路直線上升,到秋後竟高達每磅5港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有原料儲備的廠家日子還相對好過一些,而不少廠家因原料儲備不足,一時“無米下鍋”,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被進口商壟斷。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並不在石油危機本身,因為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隻是略有上漲。原料價格急速上漲的真正原因,主要在於香港的進口商利用生產廠家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原料,一致提價,再加上炒家的介入,使價格節節攀升,最終到了廠家難以接受的超高價位。
麵對這場關係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主動掛帥拯救塑膠業。
其實,此時的李嘉誠已經把經營重點轉移到了地產上,而且也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益。因此這次塑膠原料危機,對他的長江公司的整個事業來講,影響不會太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庫存。李嘉誠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公德心。他不能眼看著潮籍塑膠商們就這樣毀於一旦,更不願整個香港塑膠業就此走向衰落。在李嘉誠的倡議下,數百家塑膠廠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膠商也主動加入進來。
要打破進口商的壟斷,就隻有廠家自己直接從國外進口原料。但單個塑膠廠家由於購貨量太小,國外原料商不願意進行交易。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向國外原料商進貨,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很快便達成了交易,從國外購進了相對便宜的塑膠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