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鸞(1888—1941),祖籍陝西榆林,生於山東鄒平。近現代新聞家、政論家。1901年父親病逝後,他隨母親扶柩返回榆林,後就讀於煙霞草堂,師從關學大儒劉古愚。得到陝西學台沈衛賞識和器重,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1908年回國,任《民立報》記者。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孫中山秘書。1916年任《中華新報》總編輯。1926年任《大眾報》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複雜政治背景下,張季鸞以一個報人身份能贏得方方麵麵認可,實在是其獨到之處。
張季鸞青年時因過早白頭,大家便叫他“小白”。他即用“小白”作筆名,自勵頭發已經白了,需趁早努力。
張季鸞健談,會客至深夜成為癖好。他常在送客後便提筆疾書,用談話內容組織文章;寫了一部分便先送工廠檢排,下篇寫完,前篇已檢排完畢;然後邊校邊改,分成段落,一氣嗬成。
張季鸞早年留學日本,因留心時事,最愛剪報,分門別類,積聚豐富。回國時滿載而歸,人稱“剪報大王”。
張季鸞著文十分嚴謹,但他認為自己的文章生命力很短,不值得留給後人看。因此他從不留底稿,更反對將自己文章結集。他說,他寫的文章早晨還有人看,下午就被人拿去包花生米了。
張季鸞從辛亥時期主持《民立報》到主持《大公報》至抗戰中期三十年間,寫了三千餘篇社論。張撰寫社論從不署名,也不留底稿,不收集保存,而同期報人多仿效他的筆調。他死後,胡政之編《季鸞文存》,惜選文乏力。
張季鸞為文為人是厚道的,但他的厚道並非鄉願,並非無原則捧場。當為了公義,他認為必須批評時,其筆鋒又是很犀利的。如他曾撰寫過3篇被人們稱為“三罵”的社評,曾膾炙人口,風行國中。一罵吳佩孚,是1926年12月4日《跌霸》。文中說:“吳氏之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氣力而無知識,今則並力無之,但有氣耳。”酣暢淋漓,一語中的。二罵汪精衛,是1927年11月4日《嗚呼領袖之罪惡》,指斥汪“特以‘好為人上’之故,可以舉國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財產,以殉其變化無常目標不定之領袖欲。”三罵蔣介石,是1927年12月2日《蔣介石之人生觀》,針對蔣因剛與宋美齡結婚而“深信人生若無美滿姻緣,一切皆無意味”,並“確信自今日結婚後,革命工作必有進步”說法,以犀利尖銳筆觸指出“蔣氏人生觀之謬誤”,“夫何謂革命?犧牲一己以救社會之謂也。命且不惜,何論婦人?”“兵士殉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而極。”其社評責問,以蔣氏結婚後革命工作必有進步之說法來論,南京政府軍隊數十萬,國民黨黨員亦數十萬,蔣氏能否一一與謀美滿之姻緣,俾加緊所謂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