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1857—1928),祖籍福建惠安,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近代學者、文學家。學貫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也是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
辜鴻銘生於馬來西亞,求學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曾到達過日本,居住在北京。他說自己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故自號“東西南北人”。
辜鴻銘清末時在南洋公學講課,每當上課,上下古今縱橫萬裏,滔滔不絕,凡國外名著多能背誦。課本一字不提,隻命學生每次自閱數十頁。
馬建忠路過新加坡,辜鴻銘前往拜訪,談話3日。辜傾心於祖國文化,決定返國,研讀中華經史。
辜鴻銘追念張之洞,寫書《中國的牛津運動》,被衛禮賢譯為德文,書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為哥廷根大學哲學係新康德學三年級師生必讀書目。
辜鴻銘對歌德和麥休·阿諾德有精湛研究,往往在與朋友談話中引用這兩位文豪的名句。
辜鴻銘講中國話隻會閩南話,使得學生不得不學廈門話。
有人問辜鴻銘,現在正是西學吃香,“為什麽憑你這一肚子西洋學問,連一個大學講座都保不牢呢?”辜怫然而言:“大水一到,連死豬死狗都會衝上水麵來,沒什麽可談的。”
1917年辜鴻銘在北京大學開課。他第一天進教室就與學生申明:“我有三章約法,你們受得了的就來上我的課,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進教室時你們要站起來,上完課我要先出去;第二章,我問你們話或你們問我話,都得站起來;第三章,我指定你們背的書你們都要背,背不出來不能坐下。”學生認為前兩條好辦,第三條有困難。但要上課,也隻得勉為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