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家小史:近代大師那些事兒

瞿秋白:我是江南第一燕

字體:16+-

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革命家、社會學家、散文家、文學評論家。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23年主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前鋒》,參加編輯《向導》,任上海大學教務長兼社會學係主任。1925年之後,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1927自編《瞿秋白論文集》。1934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慷慨就義。曾翻譯《國際歌》。

1904年,5歲的瞿秋白進入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私塾,啟蒙讀書。翌年轉入當地冠英小學。他愛學習,勤思考,作文也寫得頂呱呱。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給了滿分;拿給校長看,因字寫得好,又加了5分。

瞿秋白翻譯《國際歌》,當譯到“國際”一詞時,總自感不滿,因為這個詞的外文是長長一串音節,用意譯怎麽也配不上原譜。最後,他考慮到該詞在西歐各國語言都是同音,便采取音譯的辦法,譯為“英特耐雄納爾”。

瞿秋白在上海大學執教期間,為社會學係設置了近四十門課程,稱得上是一個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教學規劃,注重基礎知識訓練,力求擴大學生的知識麵。瞿的課非常吸引學生,喜歡聽他課的人不僅有社會學係的學生,也有中文、英文係的學生,還有其他大學的學生,甚至一些老師都願來聽課。由於教室座位有限,室外也站著很多聽課的人。瞿講課時,神態安逸從容,聲音高低有致。他為了使大家聽明白,引證了豐富的古今中外故事,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同學們都很認真地做筆記,缺課的學生也非要借別人的筆記抄下來,才去安心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