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湖北黃岡人。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1910年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1918年獲英國伯翰大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委會副主席。195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任中國科協主席。1970年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因為他排行老二,他父親便給他起了個響當當的名字—李仲揆。他14歲赴日本留學時填寫護照,一時大意,誤將年齡“十四”填入姓名欄內。護照既不能重填又不準許塗改,遂將錯就錯,將“十”改成“李”字,變成“李四”;“四”字不好改,抬頭看到一塊橫匾“光被四表”,便又加上“光”字,此後即一直叫“李四光”。
李四光主考,往往用若幹塊石頭標本作為試題,要學生寫其之描述答案。
20世紀30年代李四光主持興建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區,凝結著其教育救國理想。經過實地考察,李發現東湖之濱實乃辦學之上好寶地。於是在1928年11月正式確定武昌東湖珞珈山一帶為國立武漢大學新校址。李請美國工程師開爾斯來進行新校舍規劃設計,曆經一載。今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區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一。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日理萬機、操勞國內外大事的百忙之中,於一次會議間隙接見了李四光。那天李回到家裏,精神格外奮發,興致勃勃地跟妻子許淑彬談起了接見時的幸福情景:毛身材魁梧,紅光滿麵,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毛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麽回事,你能不能給我講一講。”李非常感動。毛博學多聞,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術語都注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