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稿的時候,我最害怕碰見邏輯性混亂的文章。
工作室的新作者,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同一個問題,車軲轆話來回說。哪怕之前已經詳細地講過了思路和框架,他們也表示理解,可落到筆頭上時,還是犯了錯誤。
其實,討論任何話題,無非都是圍繞三大命題——是什麽?為什麽?怎麽辦?
寫作也遵從這樣的思路,比如,寫一篇“過分追求完美會導致拖延”的文章,我們首先得把“過分追求完美導致拖延”的現象,借助案例或論述呈現出來,讓人知道它“是什麽”?解釋清楚以後,就要分析為什麽有些人非得追求完美,不肯容忍瑕疵?這是什麽樣的心理症結?知道了“病因”,再對症下藥,給出有針對性的、有實用價值的解決方法。
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寫,文章讀起來是很順暢的。然而,邏輯性不清晰的作者,可能開篇就寫了“過分追求完美”的現象,到了該解釋原因和給出解決策略的時候,又重複說這種現象如何的不好……整篇文章讀起來非常煩瑣。遇到這樣的稿子時,我會倍感煎熬。
為什麽有些人邏輯性很清晰,有些人無論是說話、寫作還是處理問題,都毫無邏輯可言呢?這跟智商有關係嗎?坦白說,這與智商的關係不大,真正的決定因素在於結構性思維。
什麽叫結構性思維呢?下麵有14個字母,你試著在3秒鍾內看完並記住它們?
a e f b g j k d c i h n l m
能記得住嗎?是不是覺得很費勁?現在我把它們的位置換一下,你再試試?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同樣是這些字母,但凡有過學習拚音或英文基礎的,很快都可以記住它們。
這就是結構性思維的原理:人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的信息會讓大腦感到負荷太重,它更偏愛有規律的信息。上述的兩組字母是一樣的,但第一組字母是隨機排列的,而第二組字母是按照26個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的,結構上更有規律,更符合大腦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們記住第二組字母就相對容易一些。